本期導讀:
內河航運發展綱要
臨港區域的三種發展模式
新時代的臨港區域發展趨勢
案例鏈接:世界港口典范——荷蘭鹿特丹港
※動態資訊※
2020年6月4日,交通運輸部發布《內河航運發展綱要》,明確到2035年,內河千噸級航道達到2.5萬公里;主要港口重點港區基本實現鐵路進港;內河貨物周轉量占全社會比重達到9%;重要航段應急到達時間不超過45分鐘,主要港口(區)應急到達時間不超過30分鐘;新能源和清潔能源船占比顯著提高,船舶污水垃圾等污染物實現應收盡收、達標排放;物聯網、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在內河航運廣泛應用。到2050年,東西向跨區域水運大通道高效暢通,南北向跨水系聯通,擁有一流港航基礎設施、一流航運技術裝備、高品質航運服務、智能化安全監管。
※主題解析※
臨港區域是一種依托港口而生存和發展的特殊區域形態,其形成的前提是港口的存在,其發展的基本動力來自于港口規模和業務的發展。根據港口規模、功能和能級的不同,臨港區域存在單純的港口區、港口經濟區、臨港產業新城三種發展狀態。
(1)港口區
港口區由水域和陸域所組成,水域通常包括進港航道、錨泊地和港池,陸域設施包括泊位,碼頭前沿作業區以及后方的堆場。作業區一般根據貨種、吞吐量、貨物流向、船型和港口布局等因素,劃分為多個相對獨立的裝卸生產單位。
(2)港口經濟區
港口的功能可歸納為物流服務功能、信息服務功能、商業功能和產業功能四個方面。港口經濟是在一定區域范圍內,由港口物流、臨港工業、商貿、旅游等相關產業有機組合而成的一種區域經濟。港口經濟區又分為港口區+物流區、港口區+工業區、港口區+商貿區以及混合發展的多種狀態。
(3)臨港產業新城
因港口規劃城區,或城區因港而興,港口與城區兩者互為依存,互為動力,相互影響,相互促進。臨港新城區一般都是伴隨著新建港口而新興的城區,港、產、城聯動發展形成臨港產業新城。港產城聯動,成為實現港口價值最大化的一種主流模式。
※主題觀點※
新時代的臨港區域發展趨勢
改革開放40余年來,港口城市一直站在中國經濟開放的最前沿,港口和臨港區域的發展始終備受關注。近年來,港口資源過剩和港口間的競爭不斷加劇,加上航空和高鐵發展對港口地位的影響,要求港口和臨港區域加快轉型升級,而新建港口更要從開始就做好謀劃。
一、臨港區域的發展態勢
目前,我國已經形成環渤海、長江三角洲、東南沿海、珠江三角洲和西南沿海5個港口群,煤炭、石油、鐵礦石、集裝箱、糧食、商品汽車、陸島滾裝和旅客運輸等8個運輸系統布局。河港方面形成了長江水系、珠江水系、淮河水系、京杭運河等內河港口體系。
1、港口發展進入新常態
港口是一個由需求驅動的行業,行業增長主要取決于下游需求。整體看,中國主要港口貨物吞吐量與GDP增長趨勢整體保持一致,與中國進出口總額增速高度相關,經濟周期性較強。隨著中國經濟步入新常態,港口發展也進入新常態。
在港口貨物吞吐總量方面,我國沿海港口貨物吞吐量保持在內河港口貨物吞吐量的1.8-2.0倍左右,2019年沿海港口完成91.88億噸,增長4.3%;內河港口完成47.63億噸,增長9.0%。隨著內需驅動力的逐步增強,沿海港口貨物吞吐量將進一步低于經濟增速,內河港口的占比有望進一步提高。
從上游運輸貨源看,主要分為集裝箱、干散貨和液體散貨。集裝箱為海上貨運主要方式,與進出口貿易景氣度相關度高;干散貨中主要分為煤炭和金屬礦石,為工業原材料,與腹地內工業行業及企業的景氣度相關;液體散貨主要為原油和成品油,需求的大小取決于化工、煉化企業的景氣度、交通運輸的消耗以及戰略石油儲備等。
2、海港資源進入優化整合階段
中國沿海交通固定資產投資規模自2012年以來持續下降,2018年沿海建設完成投資563.40億元,2019年為524億元,下降6.8%,沿海港口已處于結構性產能過剩階段,未來沿海港口整體投資規?;驅⑦M一步下降。
同時,港口間的功能和地位,也隨著產業布局調整而變化。環渤海灣存在眾多樞紐港與干線港,各港口在大類貨種間競爭激烈,但隨著多個大型鋼鐵、石化項目落戶營口鲅魚圈,營口港地位開始凸顯。長江三角洲港口群以寧波-舟山和上海港為主,其中寧波-舟山港以貨物吞吐為主,上海港以集裝箱吞吐為主,其他港口競爭力相對較弱。但隨著江蘇長江沿線重化工產業向沿海轉移,連云港、鹽城臨港區域將會高調崛起。
從未來發展看,海港資源優化整合將是主旋律。推進區域港口一體化發展,是促進港口提質增效升級、化解過剩產能、優化資源配置的重要舉措。在浙江省港口一體化改革取得顯著成效后,江蘇省、遼寧省、山東省、福建省和廣東省等多地港口也開啟了優化整合道路,在一定程度上消除省內港口的競爭激烈,提升港口資源的利用效率。
3、內河港口建設迎來機遇期
近年來,雖然內河交通固定資產投資也呈現波動式增長,但總體處于大發展階段,2018年達627.90億元,為近年來最高點。這主要得益于產業轉移以及“公轉水”環保政策等因素,促進了內河港口的基礎設施建設投資。
2020年5月29日,交通運輸部印發的《內河航運發展綱要》提出,到2035年中國千噸級航道倍增,達到2.5萬公里(2019年為1.38萬公里),引領內河航道的規?;l展。這預示著,未來一段時期將是內河港口大發展的機遇期。
內河港口建設基本沿著海港發展的軌跡,強化港口樞紐輻射功能,推進資源整合完善港口布局,促進港產城協同發展。在港產城聯動方面,內河港口區域發展相對滯后,除了沿長江、珠江等大港外,大部分港口僅僅有物流功能,這也為新一輪河港發展提供了機遇。比如徐州臨港新城正在以“港產城”聯動發展思路,依托雙樓內河港河海聯運開放平臺、保稅中心跨境電商平臺等載體,打造一個功能完善、潛力巨大的臨港制造先行示范區。
二、臨港區域的發展趨勢
港口發展遵循著代際升級的軌跡。目前,香港港、新加坡港、鹿特丹港、安特衛普港等國際性大港是第四代港口的典型代表,除保持了強大的集散功能外,還具備集商品、資本、信息與科技于一體的綜合物流功能,并建立了比較穩定的港航、港際聯盟。而我國大部分港口仍處于第三代,除香港港、寧波-舟山港、上海港、天津港等大型港口,不僅帶動了所在城市及周邊地區的繁榮發展,而且在國際航運系統中扮演重要角色,已逐步進入第四代港口行列。
結合以上對臨港區域發展態勢、政策的分析,我國大部分臨港區域進入轉型升級發展階段,技術升級、業態升級、產業升級和開放升級,成為臨港區域升級的四個主要方面。
1、技術升級:打造綠色港口、平安港口、智慧港口
(1)綠色港口
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是港口基礎設施綠色化,強化污染防治、構建清潔低碳的港口用能體系、加強資源節約循環利用和生態保護;二是港口物流綠色化,重點是散貨集裝箱化運輸,推動散貨集裝箱“門到門”全程供應鏈運輸,通過在鐵路、港口、海運等供應鏈各環節的標準化,真正實現低能耗、無污染的散貨綠色運輸。
(2)平安港口
重點強調兩個方面:一是港口航運及作業安全,強化港口安全保障與應急能力,健全安全生產體系,強化船舶安全管理;二是加強港口危險貨物管理,著力推進雙重預防機制建設,構建“數據一個庫、監管一張網”的港口危險貨物安全管理體系。
(3)智慧港口
主要包括智能化港口系統、智慧物流系統和電子商務系統三方面。其中港口信息基礎設施建設是基礎,推進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在船舶、港口、航道、航行保障、安全監管以及運行服務等領域的創新應用,提升港口碼頭和航運基礎設施的信息化智能化水平。
其次,發展智能理貨、堆場裝卸、倉儲智能管理等,探索建立“貨運一單制、信息一網通”的港口物流運作體系。發展無人駕駛智能跨運車、無人駕駛電動重卡,實現集裝箱碼頭水平運輸自動化,可以大大提升運輸效率和安全。
第三,建立電子商務平臺,實現航運服務交易線上操作。比如香港港口通過“數碼貿易運輸網絡系統”,將進出口公司、托運人、航運公司、運輸設施使用者、銀行、保險公司和海關聯系起來,互相交換所需資料。
2、業態升級:港口功能疊加物流、供應鏈、金融等服務
裝卸堆存業務是港口的基礎業態,目前仍然是港口企業利潤的主要來源。在基礎上,可以發展物流服務、交易服務、供應鏈服務等業態??偟目磥?,盡管近年來傳統主業利潤增長乏力,商貿物流業務在港口企業中的收入比重較高,但利潤貢獻占比偏低。
(1)港口+物流
整合港口物流鏈上下游資源,打造功能齊備、服務完善、管理健全的交易服務體系,為客戶定制一整套從貨物原產地直達企業生產線乃至產成品集疏港的物流運輸體系,實現了貿易貨物運輸“門到門”。
(2)港口+大數據
通過整合供應鏈,港口得到了海關、引航、貨主、代理企業等單位的數據,這些數據又反哺到港口和企業的營銷、生產、管理系統,不僅提升了港口的集輸運效率而且降低了客戶的運輸成本。
(3)港口+供應鏈服務
港口作為貨流集聚的地方,可以疊加商流、資金流、信息流等交易、金融功能,主要發展的方向包括大宗商品交易、產業供應鏈服務、消費分銷服務三個方面,這樣的港口可發展的服務業態就豐富了,臨港區域也有望成長為新樞紐經濟的集聚區乃至全球經濟中的重要節點。
3、產業升級:產業鏈升級和產業結構升級同步推進
臨港區域的發展,取決于港口能級,但更重要的是變物流為“物留”,推動臨港產業發展升級。對大部分臨港區域來說,要統籌處理好傳統產業與新興產業發展的關系,抓好傳統產業轉型,擴大新興產業增量,構建臨港產業新體系。
(1)產業鏈升級
早期的港口經濟產業較為雜亂,很多臨港區域集聚了鋼鐵、化工、造紙、造船、木材加工、糧油加工等眾多門類項目,有企業無產業現象明顯。近年來,一些省份主動順應全國產業布局調整,重化工業加速向沿海布局并形成產業集聚,正在催生新的臨港產業高地。比如唐山港、日照港依托省內鋼鐵產能整合,打造新的精品鋼生產基地;連云港徐圩新區成為國家七大石化產業基地之一。
(2)產業結構升級
主要體現在兩方面:一是傳統產業向新興產業轉型;二是臨港服務業加快發展,并向著高端旅游、文化、金融、保險、國際貿易等新型服務業轉型升級。這里舉兩個例子。
一個是珠海高欄港區的新興崛起。珠海高欄港搶抓廣東省建設珠江西岸先進裝備制造產業帶等重大機遇,努力構建起先進裝備制造、清潔能源、新材料和現代港口物流為主導的“3+1”產業體系。先進裝備制造形成以中海福陸、三一港機為代表的海洋工程裝備產業,以激光打印機、海纜通信等為代表的電子信息裝備產業。清潔能源引進中海油南海天然氣陸上終端、LNG接收站、依海天然氣熱電聯產、鈺海天然氣發電等優質項目。新材料形成以動力鋰電池材料全產業鏈為主的產業集群,引進了電解液、三元正極、硅碳負極、隔膜、碳納米管、氟材料等高端材料生產項目。
一個是深圳鹽田河臨港產業帶的發展。2015年,深圳鹽田港積極從“通道港”變“樞紐港”規劃臨港產業帶,重點形成“現代物流業”和“創新型產業”兩大聚集區,配套發展航運服務、港口文化和旅游等服務業?!艾F代物流業”以發展供應鏈管理和金融、跨境電商、保稅物流、冷鏈物流等產業為主,“創新型產業”以發展港口物流信息技術服務、生命健康、服務貿易和創新型總部經濟為主。
4、開放升級:從保稅區、綜保區、自貿區到自由貿易港
港口區域一直處于中國開放最前沿,從保稅區、出口加工區、保稅物流園區、綜合保稅區,到自由貿易試驗區、自由貿易港,將引領中國經濟開放走向新的高度。
(1)綜合保稅區
綜合保稅區集保稅區、出口加工區、保稅物流區、港口的功能于一身,可以發展國際中轉、配送、采購、轉口貿易和出口加工等業務,成為很多臨港區域積極爭取的最重要的政策區域。
(2)自由貿易試驗區
我國自由貿易試驗區的發展,也多依托港口和臨港區域探索新的開放試點。隨著具體措施的落實,將對臨港產業發展起到極大促進作用。比如國家出臺《關于支持中國(浙江)自由貿易試驗區油氣全產業鏈開放發展的若干措施》,對于寧波加速油氣進口、儲運、加工、貿易、交易、服務全產業鏈發展將是巨大利好。
(3)自由貿易港
在自由貿易試驗區之上的開放平臺就是自由貿易港了。上海作為我國改革開放的龍頭,將率先在自貿區的基礎上建設自由貿易港,對標國際最高水平,實施更高標準的“一線放開”、“二線安全高效管住”貿易監管制度。海南自由貿易港已獲批,廣州、天津等地也在積極申建自由貿易港。自由貿易港增加了城市與全球、城市內的貿易及商業活動,可以快速促進城市經濟繁榮。
※案例借鑒※
世界港口典范——荷蘭鹿特丹港
鹿特丹港位于萊茵河和馬斯河入海的三角洲,是荷蘭和歐盟的貨物集散中心,素有“歐洲門戶”之稱。廣闊的腹地和發達的臨港工業是鹿特丹港口迅猛發展的重要支撐,因而成為“加工拉動型”港口的典型案例。
通過比鄰的萊茵河與新馬斯河,通過水路陸路和歐洲鐵路系統,鹿特丹港的服務覆蓋幾乎所有歐洲偏港和腹地。鹿特丹港在貨運碼頭后方建設不同功能的物流園區,構建起多樣化的多式聯運通道,分別為大宗產品、木材、鋼材、石油、化工、機電產品等提供儲存配送服務,打造歐洲重要的貨物集散中心。
在產業發展上,鹿特丹港最早發展造船業和水工產品制造業,逐步形成石油化工、船舶修造、港口機械、鋼鐵、食品等主的臨港工業,并成為全球煉油和化工工業的重要基地、歐洲農產品加工和交易中心。進入后港口經濟時代,物流業、金融、保險、信息等第三產業逐步趕上第二產業,成為臨港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
作為世界領先的港口之一,鹿特丹港積極推動港口物流數字化轉型,包括引入服務貨主承運人的集裝箱貨物跟蹤應用“Boxinsider”、服務航運企業的港口掛靠相關信息交換應用“Pronto”以及實時監控氣象水文等數據的物聯網平臺等,積極應用物聯網、區塊鏈、3D 打印等前沿科技,比如能全程感知振動、俯仰、位置、噪音、空氣污染、濕度和溫度等信息的智能集裝箱。